當代紫砂超薄胎的代表人物
紫砂壺根據(jù)胎壁厚度的不同,被細分為薄胎和厚胎兩大類。其中,薄胎壺在打泥片時,其厚度遠小于一般紫砂壺,這不僅能彰顯制壺者技藝的精湛,更是對藝術追求的一種極致體現(xiàn)。
薄胎壺的特點
普通紫砂壺的厚度通常在3mm左右,而薄胎壺的厚度則大多介于2-3mm之間,更有甚者,超薄胎壺的厚度能達到驚人的1mm。
盡管薄胎壺在外觀上與普通紫砂壺并無二致,同樣展現(xiàn)出沉穩(wěn)厚重的造型,但上手時卻能感受到其輕巧異常,仿佛“薄如蟬翼,輕若綢紗”。例如,一把容量為150cc的薄胎小品壺,其重量僅約50g,輕得幾乎可以漂浮在水面上,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“水上漂”。
超薄胎的難度
超薄胎紫砂壺的制作對技藝純熟程度有著極高的要求。由于胎壁極薄,成型難度極大,稍有不慎便可能在制作過程中破裂。同時,在燒制過程中也極易因受熱不均而開裂,因此制作出一把完美的超薄胎紫砂壺,需要制壺者具備扎實的純手工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(jīng)驗。
器型與泥料限制
超薄胎工藝主要運用于掇球壺、仿古壺、竹段壺、南瓜壺、供春壺等圓器及花器器型中。而方器由于本身制作難度較大,再制成超薄胎更是難上加難,因此在超薄胎紫砂壺中方器極為稀缺。此外,不同泥料的密度不同,也會影響成壺的重量和胎體技術的運用。
當代超薄胎代表人物
唐彬杰:當今宜興純手工成型的超薄胎紫砂器,最薄的能做到小于1毫米。而純手工成型的大品(500毫升以上)最薄的記錄由唐彬杰保持,其身筒泥片厚度僅為1.2毫米,此記錄已保持十年之久,至今無人打破。
陳國良:作為紫砂大師何道洪的學生,陳國良以制作胎體極薄的紫砂壺而著稱。他的薄胎壺不僅輕盈剔透、飽滿圓潤,而且兼顧實用與觀賞兩種要求,堪稱“兼美”的佳作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陳國良被香港、臺灣收藏界譽為“壺界四小龍”之一,如今更是成為一代名師巨匠。